close

第二章、研究背景



第一節、網路語境



網路空間特性是以文字為基礎的,自網路起始即是以文字作為溝通的主要工具,且是網路世界中最有效的傳播媒介(Anders, 1998: 219-233),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對空間中的認知都是透過不論是程式語言編譯,或表面上的文字所描述呈現,總而言之,網路由「語言文字」構成。語言這種非實體(substance)的存在作為構成網路環境的要素,也是網路的去實體特質。而我們取網路這種文字語言的主要特質作為感受及討論網路語言氛圍的基礎,也就是網路語境(internet context)。1.不在場的文字(Texts as Absence)

西方傳統形上學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總是賦予言談的聲音性有其特權的優位,視為某種經久不變的「呈現」⁄「在場」(presence)經驗。因為在言說中,說與聽者都「在場」於此地,同時存在於此刻。而認為書寫只不過是話語的一種補充物(supplément),是言說的再現,所以是次等的替代品。(Collins,民87)



文字作為一種不在場的符號,為它的多元歧義發展與被使用及解讀有了合理的背景說明。因為書寫符號總是超越作者的在場性(呈現presence),而不斷產生作用。「延異」(différence)即是產生在介於「呈現」⁄「在場」(presence)與「缺席」/「不在場」(absence)之間的曖昧策略。依différence的相關字 得知其在呈現上有差異與延宕的意義。也就是以延異的時間為出發,來呈現思考,而呈現的概念和呈現所衍生的,是各種差異的結果。(Derrida, 1981:39-41; Collins,1998;石計生,民91,頁153-169)



所有的話語、意義都會受到語境和歷史變遷的影響,因而所指和意指的堅固性,變成了流動性,意指不再必然和所指相關連,而是開放、多元,且無終止處的。(石計生,民91,頁153-169)且每個讀者將以其自身不在場的脈絡,讓意義會不斷增生及作用,意義將會因被利用來詮釋的不在場之觀點與符碼而改變原本型態。它隱含著與不在場的符號之間的對比關係,且不斷的進行差異的遊戲,不斷異化下去。(Philip Smith,民92,頁169)



延異策略解構了文本原有的脈絡,即是「遠離意指的習慣結構、看輕、或複雜化我們對於它所作出的共同假定」(Derrida, 1982),它以不在場呈現其在場,並非處於虛無中的封閉,而是一種向他者的敞開狀態,「解構不是中立而是介入」(Derrida, 1998:97)。



2.不在場之互動性(Interactivity from Absence)

解構的介入力量來自於網路語言本身的互動性,其首要層次即來自於訊息被接收時即是混雜在多重意義(multisemantic)且句構鬆散的文本中。「訊息是在象徵溝通彼此混雜的過程中混淆了自身的符碼,不同的意義隨機混合,從而創造出多面向的語意脈絡。」(科司特,民89,頁419) 這也是延異策略得以實踐的語境溫床,網路環境支持了閱讀者的互動性,也讓意義不斷在播撒過程中消散與重組。



網路是書寫出來的,不論是網頁內容或程式碼的書寫,或是能夠點選所需功能鍵,網路都讓人可以發言。而「語詞的意義在於它在語言中的使用」,並依其語言的情境脈絡中才顯功用。「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的意義在於語言是工具箱裡的工具,我們必須像小孩子玩遊戲那樣在使用中去界定它的意義以及將它的用途確立下來(Ludwig Wittgenstein;鄭祥稫,1995,頁31-32) 。 因此,網路詞語的流通即是以電腦為核心所構成的知識及語言來形成「公眾可以自由近用記憶體與資料庫」、「語言遊戲在任何時刻也都將是完整的資訊的遊戲」(Lyotard, 1984; Lyotard, 1995: 330-341;林淇瀁)。



WIKIPEDIA 是網路上一個重要的類似字典與圖書館的資料性網站,其網站所標示的核心概念即是能讓所有的使用者都在其中編輯或改寫或新增項目及內文,成為該站的內容,也就是成為「字典」的內容。Wiki此字源於夏威夷土話,原意為「快」。Wiki的哲學是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因此任何讀者要是覺得任何頁面的內容有誤解、有偏見、或不夠完善,都可以自己動手進行編輯或修改,而且因為Wiki的「版本管理系統」管理,因此不怕有人惡意竄改內容或刪除內容。另外是wiki本身的超文本結構,只要有關鍵字被建立,其他頁面都將建立相關連結,因為知識是不斷變動的架構,因此wiki實現了當初網路發展時的理想,除了能夠建構複雜的知識網路,也同時開放出除了閱讀之外,可以編輯修改的空間。(林克寰,民93)



因而作者以為網路語言本身即是互動性極高的語言遊戲,這歸因於它歧化的多樣性樣貌,即是它除了其做為底層的文字性程式碼外,也包括呈現在網路表皮上的符碼-文字、圖象、動態影像(即線上影片和網路攝影機畫面),包括感情符號(emotions)的存在 :使用記號顯示與某個情感有關的圖像或ASCII碼,它並非純粹的對話或書寫,而是「一種特殊的語法、句法所建構起來的語言體系」(李英明,2000,頁66)。它是一種包含影像聲音的超越書寫的「全書寫」(onmi-écriture) 模式,是補充鏈的最末端,比書寫更接近真實在場存在的邏各斯(邱德亮,民90,頁48-51)。



網路語言的意義在於對文字的傳統以來被目為不在場的深沉提問。



--------------------------------------------------------------------------------



note:

  • 文字作為一種「不在場」而被排斥,早見於柏拉圖(Plato)的《對話錄》(Dialogues)之<斐德若篇>(Phaedrus),古神Theuth獻上衪的發明- 「文字」給埃及國王Thamus,古神以「使人民更聰明,有更好的記憶力」來說服國王,國王卻說文字這帖藥(pharmakon,a chain of signification本身可指良藥,亦指毒藥)將讓人民不再去使用記憶,造成靈魂的健忘。國王說文字是真實界的形似,而非真實界,人們藉由文字好像無所不知,而實際上一無所知。[Plato, 1990:13]

  • 與différence相關的字:la difference(名詞,等於差異difference)、 différer(動詞,等於相異to differ與延緩to defer)、 difféant(由動詞而來的形容詞,不同的differing或延緩的deferring狀態)

  • WIKI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 「全書寫」(onmi-écriture):此為邱德亮自創之新字,用此說明未來此種族此紀錄所有聲音、影像、觸感和氣味以實況時間立即傳訊的書寫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ow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